K8·凯发(中国)天生赢家·一触即发
PRODUCT 产品中心
当前位置:第一系列

Title
通辽市拧紧工业“水龙头” 催生绿色发展新动能

发布时间:2025-10-20 06:41:03    作者:小编    点击量:

  您当前的位置 :内蒙古新闻网新闻中心要闻旗县融媒

  在广袤的科尔沁草原腹地,通辽市正经历一场深刻的“绿色革命”。作为蒙东地区重要的国家能源基地,这座以工业为支柱的城市,曾面临着经济发展与水资源约束的双重考验。如今,通过一系列精准有力的工业节水举措,通辽不仅破解了用水难题,更找到了一条以节水促转型、以绿色谋发展的新路径。

  “以前我们的冷却水用过就排掉了,既浪费又不环保。多亏了专家团队的指导,现在在公司院内新建了2座矩形980m中水蓄水池,配套建设中水加压泵站1座。通过泵站内设备和综合管网,将城市中水送至湿法净化系统、冷却塔循环水系统等生产用水区域,替代地下水,全部使用中水,节约地下水资源约100万吨/年,有效缓解区域水资源紧张压力。”内蒙古霍煤鸿骏铝电有限责任公司负责人指着改造后的循环水系统,难掩兴奋之情。

  这一变化的背后,是通辽市对重点企业的“靶向治疗”。针对年综合能源消费量3000吨标准煤以上、年取水量5万立方米以上的重点用能用水企业,通辽市实施“一对一”精准监管。组织多领域专家深入企业生产一线,从生产工艺、用水设备到循环系统,逐项排查水资源使用中的“跑冒滴漏”问题。

  “我们不是简单地提要求,而是带着解决方案上门。”市工信局相关负责人介绍,通过专项调研,专家团队为企业“量身定制”节水方案,从技术优化到管理升级,全方位挖掘节水潜力。截至目前,已为47家重点企业提供“一企一策”诊断服务,推动企业用水管理水平实现质的飞跃。

  通辽市将工业节水纳入《“十四五”工业绿色发展总体规划》,明确以技术改造为核心抓手,推动工业用水效率提升。通过梳理企业技改需求,建立绿色化改造项目库,实施“跟踪式”服务,确保项目早落地、早见效。2024年,全市实施节水技改项目6个;2025年计划实施的5个项目已全部开复工。“十四五”以来,累计完成节水技改项目51个,总投资达2.1亿元,实现节水量510.4万吨。

  这些技改项目不仅带来了显著的节水效益,更推动企业向绿色低碳转型。某生物科技公司的中水回用项目,将生产废水处理后重新用于生产环节,实现水资源“梯次利用”,每年减少新鲜水取用量15万吨,同时降低了污染物排放,真正做到了经济效益与生态效益双赢。

  为发挥典型引领作用,通辽市积极推进节水型企业、节水型园区创建工作。通过政策引导、技术支持,鼓励企业淘汰高耗水工艺,更新节水设备,完善管理制度。2024年,成功创建自治区级节水型企业2家、节水型园区1家;2025年再添4家节水型企业、2家节水型园区。目前,全市已有11家自治区级节水型工业企业、3家节水型工业园区,形成了“创建一个、带动一片”的良好效应。

  在霍林郭勒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,节水型园区的建设让水资源循环利用成为现实。园区内企业共享污水处理和中水回用设施,实现水资源“循环流动”,用水效率较以往提升40%,为同类园区提供了可复制、可推广的“通辽经验”。

  通辽市坚持“正向激励+反向约束”并重,构建多维度激励机制。严格落实自治区节水奖励政策,同时积极争取上级专项资金,为企业节水改造“输血”。今年以来,已为利牛生物、锦联铝材等3个项目争取专项资金161万元,专项用于节水设施升级。此外,建立“节水成效与项目审批挂钩”机制,将节水改造情况纳入绿色工厂、专精特新企业评审指标,形成“节水有奖、低效受限”的鲜明导向。

  政策的“组合拳”,让企业节水的内生动力全面迸发。越来越多的企业从被动接受转变为主动探索,纷纷加大节水技术投入,引入智能监测系统,实现用水精细化管理。“现在,节水不仅是社会责任,更是企业降本增效、提升竞争力的必修课。”市水利局相关负责人表示。

  一系列扎实有效的举措,让通辽市工业节水工作结出累累硕果。2024年,全市工业节水量达96.3万吨,工业用水总量得到有效控制,用水效率大幅提升。更重要的是,节水行动推动工业结构不断优化,高耗水、高耗能项目得到有效遏制,绿色制造、循环经济成为产业发展的主流方向。

  如今的通辽,工业生产与水资源保护和谐共生。曾经的“用水大户”变成了“节水标兵”,曾经的“资源约束”转化为“发展优势”。下一步,通辽市将继续深化工业节水工作,聚焦重点领域、攻克技术难题、完善长效机制,让每一滴水都发挥最大价值,以水资源的可持续利用,为工业绿色高质量发展注入源源不断的动能。

返回列表

联系我们

contact us
Copyright © 2024-2026  K8·凯发(中国)天生赢家·一触即发有限公司 版权所有 非商用版本  ICP备案编号:粤ICP备45599101